國內家電上市公司的三季度財報均已對外公布,家電板塊整體業績表現依舊亮眼,白電三巨頭的營收和利潤率維持了高增長,個別企業還出現超預期表現。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很大程度上能代表我國家電行業的整體運行狀況,本報特推出關于家電公司財報分析的專題,從家電公司財報入手反映我國家電行業最新情況。
財報速覽
蘇泊爾
2017年前三季度,蘇泊爾營收105億元,同比增長19%,歸母公司凈利潤9億元,同比增長21%。毛利率達到29.6%,同比減少0.5個百分點,凈利率8.5%,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第三季度,蘇泊爾單季營收35.9億,同比增加16%,歸母公司凈利潤3億元,同比增加10%。毛利率達28.6%,同比減少1.1個百分點,凈利率8.3%,同比減少0.5個百分點。
九陽股份
2017年前三季度,九陽營收50.7億元,同比僅增0.63%,歸母公司凈利潤5.4億元,同比減少1.38%。第三季度,實現收入18億元,同比增長4.2%,歸母公司凈利潤1.8億元,同比減少2.8%。
飛科電器
2017年前三季度,飛科電器營業總收入26.6億元,同比增長14%,歸母公司凈利潤6億元,同比增長43%。毛利率達39.9%,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凈利率22.5%,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因2016年第三季度基數較高,2017第三季度,飛科電器單季總收入增長7%至9.4億元,歸母公司凈利潤2.2億,同比增長27%。
萊克電氣
2017年前三季度,萊克電氣營收40.3億元,同比增長33%,歸母公司凈利潤2.7億元,同比減少18%。毛利率達26.1%,同比減少1個百分點,凈利率6.8%,同比減少4.2個百分點。第三季度,萊克電氣營業收入14.4億元,同比增長25%,歸母公司凈利潤0.5億元,同比減少57%。毛利率達20.5%,同比減少4.1個百分點,凈利率達3.4%,同比減少6.5個百分點。
點評
原材料和匯率牽連小家電業績
傳統的小家電市場通常在中低端產品上拼價格戰、拼銷量,也憑借國內的制造工廠規模優勢承接國外訂單,做ODM或OEM。中國的小家電出口比例非常高,國外有報告研究顯示,中國生產的生活家電產量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所以小家電行業受國外市場的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的發展,品質化、高端化、專業化的小家電產品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受歡迎,小家電向附加值高的產品品類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是總體上,國內的小家電產品依舊處在單價低、附加值低的競爭階段,,成本約束較明顯。
在國內幾大小家電龍頭企業中,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外匯匯兌損失,是小家電龍頭較為普遍遭遇的情況。萊克電氣今年歸母公司凈利潤同比減少18%、營收同比增33%所呈現出來的相反業績表現,其實主要是其外銷業務中,產生匯兌損失1億多元,另加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20%~50%不等的不利影響,而同時其國內銷售大幅增長,特別是在創立品牌、走高端產品路線上,萊克取得了初步成功。
同樣業績表現還處于恢復期的九陽,其主營拳頭產品豆漿機在這兩年受到了市場挑戰,銷售出現負增長,從而影響了整體業績。九陽一方面調整渠道布局,進軍ShoppingMall、高端賣場,精簡渠道結構,另一方面積極布局高端產品、扶持其他品類產品,比如其電飯煲品類中的IH電飯煲收入占比不斷增加,西式小家電產品收入也在兩位數增長。但是,和其他小家電企業類似,九陽也受到了匯兌損失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
前三季度,蘇泊爾的營收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第三季度的表現也處于上升軌道。今年以來,蘇泊爾的內外銷雙增長,內銷強勢增長,外銷明顯恢復。在高端品類上蘇泊爾作為小家電企業最先做出了探索并取得了成績,也因國內消費升級得到顯著收益。在今年收購上海賽博電器后,蘇泊爾整合了法國餐具集團SEB在中國區的業務,也收購了WMF中國區家電業務,蘇泊爾在炊具餐具高端品牌上如虎添翼,幾大品牌間也將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在這些小家電企業中,不得不說飛科電器的表現好得出奇。龍頭小家電企業的凈利率普遍不超過10%,而飛科的凈利率竟達到22.5%,其毛利率卻不到40%,遠低于老板、華帝等廚電企業,凈利率卻高于它們。飛科較依賴電商渠道,前三季度電商渠道的銷售增長同比提高了40%,同時飛科在提質增效、降低管理費用上有顯著成效。其間銷售費用率同比下降3.77個百分點,管理費用率提升0.09個百分點至3.64%,財務費用率下降0.19個百分點,使得凈利率大幅提高4.8個百分點。另外,飛科以內銷市場為主,匯率影響較小。原材料上升的負面影響,飛科通過產品結構升級和提價的方式得以消除??傮w上看,飛科與飛利浦在電動剃須刀坐分對半市場的壟斷地位形成的品牌壁壘和渠道壁壘,給飛科的高利潤提供了保障。
今年前三季度,大部分小家電企業因為受到原材料和匯率的外部影響,業績有所減緩。但從各個龍頭公司的經營結構和產品走向上看,穩健向上發展的內部因素仍是十分有利的。當外部因素排除時,小家電企業只需更加注重自己的產品結構升級和內部管理提質增效,這樣,才能持續保持業務的長遠發展。